1、我们以前谈合约规划的价值,更多地是基于“谋定而后动”的角度去谈,通过合约规划可以实现事前的策划,来指导后续采购计划的执行,来指导后续合同的签订。
2、我们内部顾问听起来可能有感觉,但客户听起来的确感触不深,我记得黄萌就反馈过,客户对我们这个观点提出过挑战,认为合约规划要如果只是这种价值的话,通过预算管控体系不也可以实现吗?干嘛一定要搞合约规划?同样的问题我记得以前刘策也提出过,刘策觉得如果我们的合约规划只是这个价值的话,“科目”也可以实现。
3、其实黄萌和刘策谈的困惑是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客户关注的合约规划价值并不是如前文所说。
(资料图)
4、那到底合约规划有什么价值呢?现结合各位咨询大拿的观点,整合之后与各位分享:基于项目运营视角,合约规划明确了整个项目的开发思路。
5、 这里提及的项目开发思路包括以几个方面:1)基于合约规划明确整个项目的发包思路(或称总分包模式):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供应商结构,同时结合项目质量、进度的控制要求,来决定项目的发包方式——哪些总包,哪些分包,哪些独立发包,哪些甲供。
6、同时还会明确发包的责任主体,到底是由总部负责,还是项目负责,此时就会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
7、很多地产公司对于发包思路的审批都非常严肃,一般会报总裁审批。
8、一旦此发包思路明确之后,该项目的利益分配格局就此生成,并可在此基础上来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
9、这个价值点的确只有合约规划可以承载,控制科目不能实现。
10、2)通过合约规划明确各种合同的工作界面: 除了要明确各合同的合同范围、单价、总价和确认依据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总包、分包之间众多交叉、重叠的工作界面界定清楚,用以指导现场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材料供应方式及界面、总包与分包的施工界面。
11、如室内粗装修,室内的粗装修工程均由总承包商完成,包括室内钢结构楼梯,而栏杆和窗护栏由专业分包完成,这些细致的工作界面如果不界定清楚,不在对应的合同中予以体现,则会出现大量的重项、漏项的情况出现,从而造成大量的无效成本。
12、而我们的合约规划主要是厘清整体划分思路,具体的控制细节还是要在合同本身中进行约定。
13、3)指导资金计划的编制,明确资金筹措要求和明确融资成本: 在没有合约规划之前,财务部门或成本部门在编制整个项目的资金计划时,基本都是拍脑袋得出,资金计划准确度较低。
14、在有了合约规划之后,可以根据事前策划的结果,结合标准合同付款方式的要求,结合项目开发计划,编制出相对准确的资金计划。
15、这一点对于财务而言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16、2、纯粹成本管控视角:1)通过合约规划指导后续的招标: 在选样定板之后,初步形成材设要求和控制底价,通过合约规划来生成项目的工程、材料采购需求,结合跨期的具体情况,组合形成具体的采购需求,而此采购需求再转化为采购计划,与地产企业实际签订的纸质合同一一对应。
17、(注:如果要实现此项价值的话,需要做适当的二次开发,虽有较多客户已实现,但标准系统功能尚无。
18、首先要在成本系统中新增“采购需求”的控制页面,其次要实现控制价字段值在成本系统与采招系统之间的传递,最后,需要能够出具“合同控制价- 实际签订合同金额- 合同动态成本- 合同已发生成本- 合同已支付成本- 合同应付未付款”链条的报表数据,供成本总实现成本“合同控”思路。
19、)2)解决多项目拆分难的问题: 在没有合约规划概念之前,地产企业都是基于成本核算的思路去管控成本,基本是这样一个现状: 在开发第一个项目时 ,公司会根据此项目的发包情况,对应形成成本科目,此科目一般较细,而且也基本能够实现科目与合同一一对应,此时成本核算的管控思路仍然生效。
20、 但是,当开发第二个项目时 ,就算是相同的产品,也会出现发包方式及内涵的变化,所以也必然导致第二个项目的合同清单与之前沉淀的这套科目清单的内涵不一致的情况,也势必会出现大量的拆分工作,每一次的变更、付款、动态成本编制都需要去拆,工作量大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21、 而当开发第三个项目乃至更多的项目时 ,不仅仅项目的数量上去了,还会出现大量的不同类型产品的开发,此时发包的方式跟原定科目清单的内涵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会出现面目全非的情况,此时拆分的工作量已经大到一想都头皮发麻的境地,基本没有谁能够保证拆分结果的准确性。
22、也正是因为这样,佳兆业才被拆走了几位成本总。
23、 第一步:将成本核算科目的末级科目全部裁掉,形成只有2~3级的成本控制科目,直接将其与合约规划相对应,由于控制科目较粗,就避免出现横向拆分的工作; 第二步:将这些裁下来的科目清单,打散之后,放到合约规划的“合同范围”字段栏,以合约基本单元的形式出现,用以成本管理人员对照查看合同签订的范围与原定范围是否一致,避免出现成本管理的漏项情况;。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