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了“匈奸”却最终铸造和平,后人在认知上如何做到逻辑自洽?
来源:幻宇新说    2023-08-08 08:00:38

公元前53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决定投降汉朝。


(资料图)

这当然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件,自西汉鼎立以来,无论匈奴与汉朝的实力对比如何,以冒顿单于、伊稚斜单于为代表的历代单于,从未向汉朝服软过,口头上的都极少,更不要说现在这种投降、主动臣服。

这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匈奸”了。于情于理,呼韩邪单于都打心底里不想这么做,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争论。

他麾下的大多数臣子也对此强烈反对,皆曰——

“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

匈奴人虽然文化底蕴不足,但基本的尊严廉耻、家国观念还是有的。冒顿单于威震天下、臣服万国,开创了匈奴的大一统草原国家联盟,和汉朝并立,如今投降汉朝,岂不就是彻底放弃了祖宗基业?如何对得起先人?其它国家也不会再尊重匈奴,恢复昔日辉煌岂不是痴人说梦?为长远计,这事当然不能干!

而匈奴当前的困境、内战,不过是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兄弟纷争”、内部矛盾,就算打不过他,被他灭了,但对整个匈奴来说,这也未必是坏事,至少说明匈奴人就算是死,也都是站着的,更不求人。如果借助汉朝的力量干掉郅支单于,就算赢了,那也是耻辱和短视!

不能说没有道理吧?至少是胸怀家国、宁死不辱的正义之言吧?也可看出,多数人还是把匈奴的整体荣誉、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乃至生死之上的。

但主张投降的左伊秩訾王另有看法,他说——

“不然。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

意思很明白,自且鞮侯单于中兴之后,匈奴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个趋势很难逆转了,现在别说面向国际的“大国梦”了,内部都安定不下来。而再不请求汉朝出手帮忙,匈奴就将彻底亡了!

投降还可能生存,不投降就彻底没了,所以还有比这更好的现实办法么?

也不能说没道理吧?为长远计的尊严、追求等,都必须建立在生存之上,要是匈奴都没了,那这一切岂不都是镜花水月?

可以说,一个是文明追求,一个是生存追求,而且是对立的,所有的争论、分歧,其实都是源自这种对立,就看站哪种立场并为之不惜牺牲。

而呼韩邪单于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即是想借助汉朝力量干掉郅支单于,从而安定整个匈奴。

话说的很漂亮,为了整个匈奴的安危考虑,但现实情况是,在和郅支单于的多轮竞争、内战中,呼韩邪单于是逐渐落入下风的,照这个趋势下去,呼韩邪单于早晚被灭掉。

正是因为严重的生存挑战,才让呼韩邪单于冒出了借助汉朝力量的“破天荒”想法,而向历史宿敌求助,低头臣服是基础操作,不然汉朝怎么可能出手相帮?

姑且不论这个想法的对错,这首先说明一个基本事实和规律:匈奸也好,汉奸也罢,“X奸”都是政权内部的政治内卷催生的!

如果不是匈奴内讧、内斗引爆的内战,“五单于之战”恶斗不休,也不会最终冒出呼韩邪单于这个“匈奴”!

而有“第一个汉奸”之称嫌疑的韩王信,也是因为和汉高祖刘邦的不对付,怕重蹈楚王韩信的覆辙,否则他不会投降冒顿单于,更不会充当入侵的先锋。其它如中行说,是汉廷后宫内斗的失败者、牺牲品,李陵同样是因为被灭族方才彻底投靠匈奴。

后世比较著名的大汉奸,诸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等,同样都是政治内卷卷出来的,而做法和呼韩邪单于可谓异曲同工,还美名其曰:“曲线救国”。

如果认定了这个事实,那问题就很好理解,而且逻辑上是一顺百顺。

首先,这是一种生存竞争。

这就决定,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是否热爱匈奴注定不是主要问题,活下来的人才有爱恨的权利,以及争夺正统的权利。

这也说明,国家和政权组织从来不是一码事,特别是存在多个政权组织的时候,没有一个组织会宣称自己不爱国家,口头上反而要为国为民、彰显正统,但实际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时候,对立的内部政权组织反而才是头号敌人,而外部力量却是可以借力的“盟友”。这实际是一种三国或多国游戏,得合纵连横的。

而政权组织的领袖,从来都要首先为本组织的生存、发展负责,而不是为了道德、大义等文明层面,当然会这么说,但那是建立在追求生存之上。

这其实无可厚非,对之予以盲目谴责,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现实政治和历史,从来都是这么玩的。什么“攘外必先安内”、“XXX三国志”之类,古今都是如此。

而后世常常忽视的是,不仅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了,郅支单于听说后,他也很快“如法炮制”,送子入质汉朝:“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投降!”

之后双方更是明争暗斗,唯恐成为汉朝的头号打击对象。

两大主要政权组织的领袖都争先恐后地当“匈奸”,固然是历史奇景,自然也让心怀匈奴的大臣和百姓为之夺气,那这样的匈奴,最终输给汉朝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匈奴灭亡都本应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吊诡的是,匈奴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就此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安定。

这其实取决于汉朝对于匈奴的战略目标,如果是汉武帝时代,那如此状态的匈奴,是肯定要进棺材的。

但到了汉宣帝时代,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对抗摸索,以及对匈奴地理环境的理解,汉朝意识到了对外扩张战争的危害性,而匈奴的苦寒之地根本没有占领的价值,这起码是当时的主流认知,东汉的班固甚至直接挑明了这一点。

由此,汉朝对匈奴的战略目标,已经从将之彻底消灭,转变成,只要匈奴不来进攻,不再威胁汉朝,不影响汉朝的生存及经济生产,那就由它吧。

匈奴来臣服最好,五单于还是两单于相斗也无所谓,当然,彻底消弭战争也是个选项,但对汉朝来说,这些其实都只是选择项,没有必然的优劣。

特别有趣的是,郅支单于被陈汤、甘延寿干掉后,呼韩邪单于的反应很耐人寻味,史书明载:“且喜且惧”,开心的当然是死对头挂了,他成了匈奴内部的唯一正统,恐惧的则是,他会不会也被汉朝顺手干掉呢?

毕竟他现在其实是案板上的鱼肉,又和汉朝有上百年仇怨,也没有了利用价值,那还不是任人处理么?

还好汉廷的战略早已转变,而汉元帝又是个偏好儒家的皇帝,呼韩邪单于又全面认怂,方才躲过此劫。

这当然是他的历史级运气,也带来了汉匈双方真正的和平,那此时再说他是“匈奸”,真的还合适么?

这就要说到最后一点,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然有其意义,但根本标准应该是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呼韩邪单于当过“匈奸”是事实,带来和平也是事实。而他当“匈奸”是为生存而战,同样无可厚非。

后人真正需要搞清楚的,其实是“X奸”诞生的内在原因,而不只是一味谴责、痛骂,否则同样的“X奸”只会继续出现、不可避免。

这就要求我们看清国家和政府(即政权组织)的区别,两者并非一码事。

而当一个组织受到内卷、排挤、打压,只能为自身生存而战的时候,它干出不利于国家、损害整体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甚至都拿它没办法,反而还得同情它。

如此而已吧。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