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随着最后一块顶板完成浇筑,项目迎来主体结构全部封顶。作为天津市的重点民生项目,新建耀华中学滨海学校二期建成后,将与周边的高品质学校共同构成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争分夺秒加快施工,千方百计攻克难题
新建耀华中学滨海学校二期项目时间紧迫、建设标准高,工程工期极为紧张。如有工期延误,将耽误学生入学,因此如何争分夺秒打赢按时交付这场硬仗成为摆在所有建设者面前的难关。但是“工期就是命令,工期就是号角”,公司第一时间从履约、商财、支撑保障等各个体系选派最优秀的人才组成精锐的项目团队,调集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建设队伍,配备充足的生产物资“跑步进场”,全力为按时交付做准备。
复杂的施工环境成为项目团队进场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项目东侧与一在施地铁项目存在施工场地交叉,西侧距离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最近处仅仅约30米左右,上方有一条10KV高压线由南至北横穿整个项目,地下各类管线错综复杂,市政输配管、弱电管贯穿整个项目的地下部分。这些场地制约因素给项目的桩基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尽可能降低对工期的影响,项目部全面落地实施中建二局四公司履约创效体系“13339”管理举措,全力推进高效建造。在与建管中心、监理、建设单位、管理公司等多方密切沟通管道、高压线等拆除事宜的同时,及时调整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采取分区域分阶段施工,整体划分为10个流水段,迅速打开施工工作面,推动各项建设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确保优质履约。一场争分夺秒、大干快上的战斗景象开始上演。
长达40米的大跨度钢桁架和高达11米的高支模为项目贴上了“高危工程”的标签,也给施工团队带来了异乎寻常的挑战。项目经理王忠多次连夜召开推进会,对这两项工序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全方位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次的实地勘探、方案比选、专家论证,项目部最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埋头苦干的精神,各施工单元环环相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整个施工过程始终顺畅可控。
智慧建造提质增效,创新赋能履约样板
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如期交付,项目团队化“传统施工”为“智慧建造”。全面打造BIM智慧工地建造系统,实行“以数字孪生为导向、以BIM协同管理平台为依托、以先进的BIM技术为支撑”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应用、全过程管理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在前期施工策划阶段,项目为控制因设计图纸本身问题而发生的设计变更,通过搭建全专业BIM模型,实现了对施工图的全专业碰撞检查及优化。提前发现施工图问题共计165个;解决净高不足位置36处;优化了管线复杂节点部位47处,大大提高了施工图质量,降低了建造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
在室外市政管网设计阶段,项目使用 BIM 技术,对管网设计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将一串串复杂生硬的数据变成了直观立体的三维模型,让各管线在有限的空间里有序 “安家”。项目还结合管网及构件生产厂家的技术要求,实现了“构件级”BIM出图和“工厂级”的加工生产。未来已创建好的模型可直接接入“数字城市”的大数据之中,并且可以直接移交给耀华中学校方使用,将大大降低后期运营维护成本。
此外,BIM 技术在新建耀华中学滨海学校二期项目已经贯穿了设计、施工、管理的全链条,不仅为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日后的项目数据化管理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管理之路。运用BIM技术,使得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均能以数字化、可视化的形式在智慧大屏或者手机端APP上展示。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清晰了解项目各生产要素的情况。同时,通过工人佩戴装载智能芯片的安全帽,现场安装“工地宝”数据采集和传输,项目不仅可以无感考勤,实现劳务实名制登记,还能进行人员定位、人员轨迹分析、语音警示、滞留提醒等。
除了BIM技术,项目还应用了装配式免拆模复合膜壳钢筋桁架楼承板、屈曲约束支撑、粘滞阻尼器、夹心保温系统等在内的多项新技术。集科技与智慧于一身的新建耀华中学滨海学校二期项目满满的“科技范儿”,充分彰显了“智慧建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