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擦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3-08-24 10:55:31

从项目招引到产业链嵌入,从“点状对接”到“块状融入”,从内联到外融,太仓擦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

“同城圈”的入局与变局


(相关资料图)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引领带动长三角全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提出24条具体措施,其中3部分内容直接涉及太仓。

苏州临沪县级市(区)中,太仓与上海相邻界线最长,距离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最近、交通对接虹桥方式最全。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太仓早已入局。近年来,沪太两地规划深度融合,区域互联互通持续加强,产业创新协同不断深化,民生共享共治日益凸显。

再次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蓝图,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局,太仓有思路,开新局。

从项目招引到产业链嵌入,从“点状对接”到“块状融入”,从内联到外融,激烈的城市竞合格局下,太仓全力擦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当好苏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急先锋”,下好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先手棋”。

从项目招引到产业链“嵌入”

产生“1+1=N”合作效果

去年底,TüV莱茵长三角运营中心一期项目投入运营,该项目包括光伏组件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以及汽车零部件实验室,是TüV莱茵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

“从接触太仓到选择太仓,我们用了非常短的时间。”TüV莱茵大中华区政府关系部总经理王瑞珉告诉记者,选择在太仓开设大型综合检测服务中心,主要考虑到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业务布局,特别是很多商务接口在上海、苏州等地,太仓则是重要枢纽。此外,太仓打造沪上优质项目“首选地”的诸多惠企政策,也是吸引TüV莱茵集团落户太仓的重要原因。

和TüV莱茵集团类似,近年来,诸多沪上企业向太仓“扩容”。

早在撤县建市初期,太仓就一直主动承接上海向外转移的产业,融入国内经济的新潮流中。以浏河镇为例,该镇60%以上的工业企业来自上海的外溢。

近些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关系、产业格局加速重构,太仓融入上海的“路线图”也在不断调整。当下,太仓与上海的经济互动关系,已经从单一的招商引资延伸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嵌入、联动和融入发展阶段。

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创新集群,成为太仓与上海产业协同分工新的加速器。

围绕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构建的“3+6”重点产业体系,尤其是围绕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太仓正努力提供相应产业链配套,协同打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产业创新集群。

去年以来,太仓新引进高博航空总部等183个优质沪上产业协同项目,主动对接上海临港等航空产业园,太仓航空产业园、航空新材料创新园已入驻企业24家;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发展联盟办公室落户,“一核两翼”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研发在张江、转化在太仓”的知名度加快提升。

嵌入产业链路径、补齐产业链断层、增强产业链黏性,关键在于科创人才要素资源的流动,在于既引资又引“智”。太仓积极构筑科创成果转化“第一站”,将更多上海原创性研发成果,在太仓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最先突破、最优转化。

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支点,太仓强化和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合作,高效运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太仓分所等沪太共建科创平台。去年以来达成沪太科技合作项目81个,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共孵化和引进科创企业19家、估值超60亿元。

从被动地承接溢出,到主动地加入协作,太仓与上海之间的互动过程经历了从受力到发力的模式转变,太仓扮演的角色从“产业配套”变成“合作伙伴”,产生的合作效果不是“1+1=2”,而是“1+1=N”。

从“点状对接”到“块状融入”

“未来之城”承载“同城效应”

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二次结构、机电安装正在有序施工;娄江新城高中桩基工程全面完工,进入土方开挖阶段,基坑围护桩进度已完成90%;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土建、安装进入收尾阶段,供电设备安装、装饰市政形象进度已经过半,项目进入收尾冲刺阶段……

近期,位于太仓主城区核心区域的娄江新城的多个建设项目,迎来关键性节点。这个太仓融入上海的“桥头堡”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

从百年前的沪太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师”,再到近年来的沪通铁路一期建成通车、“沪太通关一体化”全面落地、沪太同港一步步深化……太仓融入上海的一个个节点被打通。

随着娄江新城这座未来之城的拔地而起,太仓融入上海的模式正式从“点状对接”向“块状融入”升级。

太仓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娄江新城,在规划之初就确立“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目标,以整体结构件的形式融入上海城市整体布局,打造成为虹桥商务核心配套区、上海五大新城“姐妹城”,形成“5+1”的新城结构。

娄江新城50平方公里范围内,科教创新区、智能制造区、高铁商务区、临沪国际社区四大片区的功能布局,包括“5+1”轨道交通网络的核心枢纽太仓站;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两所高校资源;上海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均瑶世外学校等一批民生项目……

产、城、人全面融合,娄江新城的最佳区位优势将转化为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成为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分工协作的重要拼图,承载沪苏同城化效应的物理载体。

随着沪苏通铁路二期开工建设,嘉闵太线太仓段工可编制完成,沪武高速拓宽、沪宜高速苏沪界至太仓北枢纽段等工程加快推进,“半小时沪太通勤圈”进一步提速。

“块状融入”不仅体现在城市空间的“硬连接”上,还体现在民生事业、社会治理、文化交流等领域的“软耦合”中。

去年以来,太仓积极承接上海优质公共服务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主体结构封顶,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签约落户,医联体建设、区域教育合作、环境共治等工作取得实效,沪太两地在多个领域实现“跨省通办”。

共建共享共治“同城圈”不断完善,一天天、一步步、一年年,沪太正在逐渐实现真正的生活零距离。

从“内联”到“外融”

以系统性思维融入国家战略

在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城市关系讨论中,有两个常见的说法:“大树底下不长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前者强调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虹吸”,后者强调周边区域对中心城市溢出的承接。

关于沪苏两城之间的关系,有个更加形象的说法:“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这句话突破“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的简单竞合关系,形象地阐释了沪苏之间错位合作、互补互动、差异化发展的“同城化”路径。

作为城区距离上海最近的县级市,太仓将自身定位为沪苏同城的“桥头堡”,并由此嵌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格局中。

这样的角色定位既是太仓出于自身地缘优势的行动自觉,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机遇。2019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昆太区域合作等内容写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太仓被列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重要节点城市;2022年,太仓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城市。

风从海上来,如何借力,第一时间融入国家战略?太仓以系统性思维,做好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内联”文章,联动融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外融”文章。

去年以来,1800亩昆太协同发展科技产业园、100亩昆太协同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22个昆太合作项目扎实推进,昆太“一高三快”路网体系加速构建。太仓还牵头编制完成太昆常协同区生态循环农业暨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农村路网连通、乡村旅游提升等30个重点项目。

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首条省际断头路;参与共建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共同推动“双创券”、长三角“一网通办”、“信用嘉昆太”等创新举措;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轮值会议制度建立……

随着太仓与昆山、嘉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协作越来越深入,嘉昆太在产业升级、创新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功能、社会治理多个领域通力合作、同向发力,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在内联与外融的同步推进下,临沪区域之间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实现“组团式”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记者 周哲 刘争)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

回顶部